子女篇

當家長發現子女情緒低落,該怎麼做?
「Candice,我的兒子最近情緒十分低落,經常拒絕上學,只懂得把自己關在房裹, 對任何事都提不起勁。我問他的狀況,他卻避而不談,我該如何是好?」
有不少家長都可能正在面對這位母親的煩惱。小朋友很多時間都會因學業上的考試﹑功課壓力,又或是人際關係上出現障礙,表現出焦慮或情緒低落的問題。但面對小朋友情緒低落,很多家長都不知所措,有些甚至以責備的方式將其歸咎為行為問題。但是,即使家長主動去關心子女,年幼的小孩又未必能夠清楚表達出自己不開心的原因,到了11、12歲反叛期的時候,又不願跟父母傾訴自己的心事。
要處理小孩情緒失落的情況,臨床心理學家林玥彤認為父母必須以同理心去接納孩子的感受。很多時候,父母會輕視困擾子女的事情。例如,子女可能只因朋友的一句說話、不能得到老師的稱讚等,情緒低落好幾天。父母可能會說「好少事咋喎,咁樣都咁計較。」等話。然而,在孩子的角度,這些事情可能的確是很重要的。因此,父母須慎防說出說這些令孩子感到不被明白和被否定的說話。
而父母亦須明白在這個注重競爭,視成績是成功的單一因素的社會中,幼稚園我們就要開始學前教育,然後小三TSA,接著就是小六升中,面對不斷考試,等等的人生挑戰時, 小朋友難免會被壓力所困。故此,家長不應阻止子女表達負面情緒,例如說「呻多都無謂,不如用啲時間黎溫書。」、「諗番轉頭做乜,做人要向前看。」等話。當子女表現沒精打采和難以集中精神,因情緒導致成績倒退,父母更不應將其標籤為懶惰和無能,甚至在他們身上施加更多期望,或是太過專注於處理子女的品行問題。而有些家長卻會因過分緊張而不斷追問子女 ,急於給予意見和教導,甚至表現情緒繁亂和失控。這些亦是不理想的做法和表現,反讓子女擔心你無能力替他們分憂。
因此,家長應向子女表達出他們願意分擔他的困苦和憂愁的意願,讓子女感到你是同行者,例如說「嘩,D數學教到咁深,好似真係好難咁喎!我有無咩可以幫到你架? 」等話。即使子女狀態和表現下降,家長亦須接納和鼓勵子女,在他們情緒低落時陪伴他們做一些他們喜歡的活動去減壓。當他們需要傾訴,家長應積極聆聽,讓子女多講自己的經驗和看法,發掘和肯定子女的長處,讓他們覺得自己有價值。這樣,子女才會覺得自己備受尊重,願意從家長身上學習,面對困難也變得冷靜從容, 鎮定下來,找出舒緩情緒的方法。
香港的父母向來較為關注孩子的行為問題,忽視了子女的情緒困擾。其實,家長如能多加留意他們情緒的轉變,用接納的心與子女溝通,以身作則,及早培養孩子如何以正面的方式去面對困難和處理情緒,子女才能健康快樂的成長,更免卻了將來要解決其他因情緒處理不當所泛生出的行為問題的煩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