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與答

問題1:心理治療是否在沒有藥物的輔助下,都可以治療情緒問題呢?心理治療究竟    有沒有科學根據呢?

臨床心理學家受過不少專業培訓,如科學化和醫學驗證的治療方法,能有系統地引導患者講述自己思想、深層信念並分析與其行為模式的錯中複雜關係等。如果你想明白一些過來者的分享,可以細閱網上的心聲分享。

問題2:是否所有客戶真的有情緒問題困擾才需要見心理學家呢?
不一定,但我們建議受情緒問題困擾的人可尋求臨床心理學家的協助,及早治療能有效控制負面情緒惡化。在香港,平均四個人中有一個人有不同程度的情緒病。情況普遍到像患傷風感冒等症狀一樣,反映出這很明顯不是一少撮人面對的問題。一些醫護人員及在高壓力下工作的專業人士也會諮詢心理學家,改善自己處理問題、調節情緒和減壓的技巧。對於部份願意面對及克服自己的盲點的客戶,心理學家會度身訂造一套方案,幫助客戶逐步提昇自我,達至身心平衡,活出真正快樂的人生。
問題3:究竟客戶需要接受多久的時間才會把情緒病治好呢?客戶是否一直接受治療,才能控制病情呢?如果客戶停止接受心理治療,情緒病會否復發呢?

以一般的認知行為治療為例,客戶在初期接受治療的次數為十至二十次(每周一次),之後約見心理學家的頻密程度可以變疏(每兩個禮拜到每個月一次不等,視乎個別情況而定),其實在這個階段,大部份客戶的病情已改善了一大步或者痊癒。如果客戶能運用曾學的技巧去處理日常生活中的問題和壓力而從中得到穩定的情緒和滿足感,一般來說,很少客戶需要持續接受心理治療。

問題4:有些人也許認為見心理學家的人是因為沒有朋友去傾訴,也有一些人認為見心理學家只不過是談天而已,究竟是不是這一回事呢?

與朋友傾訴跟見心理學家並不能相提並論。由於朋友不清楚你內心真正的鬥爭,你也未必與朋友講述你所有心底的感受。與朋友傾訴的時候,朋友都使用他們的角度去替你分析。由於他們沒有受過專業訓練、沒有心理學的背景和專業資格,他們未必能夠有系統地分析患者的情緒問題。而且,很多朋友甚至家人也許會告訴患者們沒有事。這不但延遲了患者的治療,令他們不能及早處理情緒問題。因此,萬一你發覺了自己在情緒上有甚麼不對勁,請不要待著或者不理會它,尋求專業的協助是一個幫助自己走出情緒困境的好選擇,這並非一般人能所明白。

問題5:坊間又有多人自稱可以提供心理輔導,又可以做催眠,究竟他們是否具備專業資格提供有效的心理治療呢?

嚴格而言,在眾多心理學碩士學位的範疇裏,只有有關臨床心理學範疇的訓練課程,才可以確保受訓者具備正確的診斷和足夠的臨床實習經驗,去進行一些科學化的臨床心理治療。縱使是教育心理學、兒童心理學的專業人士,也未必有信心去治療情緒病的患者。雖然坊間有不少自稱能進行輔導、催眠的治療師也許擁有學歷和經驗,但是這往往不足以為情緒病的人提供準確的治療。因此,我們懇請客戶要自己分析及判斷、請教一些專業醫護人員(如家庭醫生)。由於自己的身心都很重要,所以自己要慎重考慮甚麼人可以真正幫助自己。香港註冊的臨床心理學家是有一個非常可靠及專業的選擇。

 

Return to Top